国家 . 城市查找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技物所)创建于1958年10月,是集基础研究、工程技术研发和高新技术产业化为一体的综合型研究机构。上海技物所以红外物理与光电技术研究为定位,以红外光电新材料、新器件、新方法等作为主要研究方向,重点发展先进的航空航天有效载荷、红外凝视成像及信号处理、红外焦平面及遥感信息处理等技术。

  上海技物所着眼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针对相关技术领域的特点,已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覆盖“基础前沿—核心组部件—系统集成”完整研发体系。设有研究室13个,建有红外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传感技术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光传感器专业点)、中科院红外成像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红外探测与成像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空间主动光电技术重点实验室、中科院智能红外感知重点实验室以及省部共建现场物证光学探测技术联合实验室。

  截至2019年底,上海技物所共有在岗职工1235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730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1人(兼)、各类国家级专家80余人次、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61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205人。

  上海技物所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之一。目前设有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光学、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等6个专业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光学、凝聚态物理、制冷及低温工程等8个专业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电子科学与技术以及物理学等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截至2019年底,共有在学研究生560人(其中硕士生165人、博士生233人、留学生2人、联合培养研究生160人)、在站博士后21人。

  2019年底,上海技物所共有在研项目433项(工程类88项,基础预研类345项)。上海技物所是中国空间科学学会空间遥感专业委员会、中国光学工程学会红外与光电器件专业委员会、中国遥感应用协会高光谱遥感技术与应用委员会、上海市传感技术学会的挂靠单位。研究所编辑出版《红外与毫米波学报》、《红外》等学术期刊。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

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简称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成立于2015年,依托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简称生化与细胞所)建设及管理。2019年分子细胞卓越中心获批国家事业单位法人。现任中心主任为刘小龙研究员。

  原生化与细胞所成立于2000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与中国科学院原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整合而成。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生理生化研究所“生化大组”,后于1958年独立建所,名为生物化学研究所。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的前身是1950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实验生物研究所“发生生理研究室”,1953年其他研究室独立建所,发生生理研究室沿用实验生物研究所名,直至1978年更名为上海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和几代科学家的艰苦创业和奋斗,分子细胞卓越中心(她的前身)先后取得了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全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卵母细胞的受精成熟和单性生殖、家鱼的人工繁殖等具有重大国际影响的原创性成果,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科技进步一等奖。不仅在国内享有崇高的科学和社会声望,也为国际同行所瞩目。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致力于生命科学前沿基础研究,依托分子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细胞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科院蛋白质科学研究中心(上海)三大研究集群,主要涵盖基因调控、RNA与表观遗传学,蛋白质科学,细胞信号转导,细胞与干细胞生物学,癌症和其他重大疾病机理等五大研究领域。2019年,中心以第一单位/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161篇;IF≥10的代表性论文64篇,其中Nature 5篇、Cell 4篇、Nat Genet 1篇、Cancer Cell 1篇、Circulation 3篇、Immunity 2篇、Cell Stem Cell 2篇。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有1000余人从事科学研究。其中一线研究及技术支撑人员近500人,在学研究生与博士后近700人。随着中科院创新人才战略的实施和顺利推进,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积极参与全球科技人才的竞争,广纳英才,走引进与培养并举的“人才兴所”之路,已建成一支以朝气蓬勃、锐意创新的中青年为主体,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带头人队伍。67名研究组长中,有两院院士10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8人。分子细胞卓越中心目前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物信息学、基础医学(免疫学)博士等5个学位的博士学位授权点。

  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现有分子生物学技术平台、细胞分析技术平台、化学生物学技术平台、动物实验技术平台、果蝇资源与技术平台、斑马鱼技术平台、细胞库/干细胞技术平台等技术支撑平台。中心正积极推进“基因组标签计划(GTP)”,已成功制备701个标签细胞系和163个标签小鼠品系,供国内外89个研究团队使用;积极拓展院地合作,与苏州工业园区共建的苏州研究院顺利起航,聚焦细胞治疗与免疫治疗,建立我国细胞医药领域竞争与产业发展优势,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与中国科学院大学共建国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生命科学与健康科学学院,推动科教融合发展。

  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重视学术交流与国际合作,以“派出、来访”等交流形式为基础,推动实体的科研合作,增强中心国际学术影响力。中心积极承担国家或双边、多边国际合作项目,打造“王应睐讲座”和Cell Research Symposia等高水平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稳步推进海峡两岸及东亚地区院所的长期交流,拓展国际交流的广度与深度。

  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是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会、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上海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上海细胞生物学学会的挂靠单位,并主办Cell Research(2020年影响因子为20.507)、Journal of Molecular Cell Biology、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Cell Discovery等英文学术期刊和《中国细胞生物学学报》、《生命的化学》等中文期刊。

  具有辉煌历史和优良传统的分子细胞卓越中心,正以严谨求实、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的精神,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献身、求实、团结、奋进”的所训激励下,求索创新,勇于攀登,为学术的长期繁荣、科学的昌明和人类的未来努力奋斗!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是我国著名的技术科学综合性研究所之一,至今已有74年历史。其前身为成立于1928年的国立中央研究院工程研究所,新中国成立后隶属于中国科学院,曾命名为中国科学院工学实验馆、中国科学院冶金陶瓷研究所。  
   1958年、1959年先后分出组建了长沙矿冶研究院、昆明贵金属所、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又先后更名为中国科学院冶金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2001年8月,根据研究所近年来科研领域的变迁和研究所科技发展的战略目标,经国家有关部门和中国科学院批准将所名更改为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上海微系统所)。
   1999年5月,上海微系统所首批进入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序列,根据中国科学院确定的“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科学前沿,加强原始科学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攀登世界科技高峰,为我国经济建设、GF安全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不断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创新贡献”新时期办院方针,上海微系统所对科研工作方向进一步调整,对科技活动目标进一步凝炼,坚持“两个面向、两个加强、做出三性贡献”的方针,发展目标是:建成一个以集成微系统为核心科技活动方向的、基础技术力量雄厚的、富有持续创新活力的、开放的国内一流和国际知名的研究所。要以国家需求为导向,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两大新的学科方向,利用上海微系统所在功能材料与器件研究方面的积累和微电子平台工艺技术为支撑,以“小卫星、微系统技术平台”两个重大项目为依托,以系统带器件、器件带材料、加强原始创新,加强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研究,开展集成微光机电系统、天地一体化通信技术与系统,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微型和新型能源技术与系统等研究活动.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简称上海有机所)是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高技术创新研究为一体的综合性化学研究机构,创建于1950年5月,是中国科学院首批成立的15个研究所之一,前身是建立于1928年7月的前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从开展抗生素和高分子化学的研究起步,经过70年几代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在以有机化学研究为中心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高新技术开发、人才培养等方面均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在我国“两弹一星”研制、“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和“物理有机化学中的两个基本问题:自由基化学中取代基离域参数和有机分子簇集概念”等一批攀登科技高峰的重要成果中,我所科研人员作出了重要贡献。 

  根据中科院新时期“三个面向,四个率先”办院方针要求,上海有机所战略定位为:立足基础交叉前沿领域,坚持重大科学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导向,发挥有机合成化学的创造性,加强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的交叉与融合;致力于推动我国化学转化方法学、化学生物学、有机新材料创制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的发展;在有机化学基础研究、新医药农药和高性能有机材料创制方面实现新的突破;引领有机化学学科前沿的发展,满足国家战略需求,服务国民经济主战场;将上海有机所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有机化学研究中心。 

  在此定位下,上海有机所努力实现三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即高性能聚烯烃材料制备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化学理念指导的菌种改造和微生态系统构建的集成性研究与应用;高性能有机氟材料的关键科学、技术与应用。在实现三个方面的重大突破的同时,重点培育五个学科发展方向与发展领域:导向绿色合成的新一代催化转化;导向药物发现的复杂天然产物全合成和系统化学生物学研究;重要医药、农药的核心制备科学、技术与应用;高性能有机功能材料的结构设计、合成与应用;含能及推进剂关键材料的研究与开发。 

  上海有机所现有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院重点实验室,分别为:生命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金属有机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氟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天然产物有机合成化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有机功能分子合成与组装化学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能量调控材料重点实验室。此外,还有同国内外大学、企业联合共建的,如沪港化学合成联合实验室、宁波新材料创制中心等多个联合研究中心。 

  截至2019年底,上海有机所共获得各种科研成果奖360项,包括国家三大奖7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3项(其中2项为合作)、二等奖20项(其中1项为合作);国家创造发明奖3项和国家发明二等奖4项(其中3项为合作);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3项(合作),一等奖1项(合作),二等奖12项(其中6项为合作);获得包括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28项在内的中国科学院各类奖145项;上海市科技成果奖90项。获授权专利944项(其中国外专利46项),共发表学术论文11877余篇。共有在职职工689人。包括中国科学院院士8人、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90人、副研究员及高级技术人员191人。在学研究生653人。在站博士后43人。 

  受中国化学会委托,上海有机所负责编辑出版《有机化学》、《化学学报》和《中国化学》(英文版)。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系由原中科院上海植物生理研究所与原中科院上海昆虫研究所于1999整合而成。

研究所瞄准植物、微生物和昆虫的重要生理过程及其相互作用的科学前沿,面向中国可持续农业、生态环境、生物能源及生物制造的重大战略需求,开展原创性、系统性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

据2018年7月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共有在职职工470人,其中中国科学院院士9人;拥有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3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5个、工程硕士领域1个。

据2018年7月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官网显示,研究所拥有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个国家研究中心、2个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重点领域创新团队1支、中科院—国家外专局创新国际团队1支,建有光合作用环境生物学实验室。

国家重点实验室:植物分子遗传国家重点实验室

国家研究中心:国家植物基因研究中心(上海)

中国科学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合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昆虫发育与进化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简称上海应物所)成立于1959年,原名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2003年6月改为现名。拥有上海嘉定园区(约400亩)和甘肃武威园区(约1000亩)。

上海应物所是国立综合性核科学技术研究机构,以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高效能源存储与转换等先进能源科学技术为主要研究方向,同时兼顾核技术在环境、健康、材料领域的若干前沿应用研究,致力于熔盐堆、钍铀燃料循环、核能综合利用等领域的关键技术研发。研究所总体发展目标是用15年左右时间,以提高核能安全性、核燃料长期供应及放射性废物最小化为目标,在国际上率先实现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的系统验证和工业应用。

分为研究部门、支撑部门、管理部门三大类。建有“中国科学院微观界面物理与探测重点实验室”、“上海市低温超导高频腔技术重点实验室”。按照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依托上海应物所成立了“中国科学院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

截至2020年底,上海应物所共有在职职工703人。其中科技人员453人、科技支撑人员175人,包括研究员及正高级工程技术人员79人、副研究员及高级工程技术人员192人。在站博士后8人。上海应物所是198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的博士、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之一,现设有物理学、核科学与技术等2个专业一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无机化学专业二级学科博士研究生培养点,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光学、核技术及应用、核能科学与工程、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生物物理学、信号与信息处理、光学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等14个专业二级学科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共有在学研究生487人。

上海应物所承担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未来先进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TMSR)”,研究和发展相关核能科学与技术,打造TMSR全产业链,目标是成为拥有最先进、最完备实验设施和条件,以工业应用为目标的世界级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的研究中心。上海应物所还承担“变革性洁净能源技术与示范”、上海光源线站工程(二期)、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试验装置工程、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用户装置工程、首台国产质子治疗示范装置研制项目,国家重点研发项目,基金委重大项目等国家重要科研任务。

建所以来共取得科研成果600余项,成功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自行设计建造的1.2米回旋加速器,后改建为1.4米等时性回旋加速器并在其上完成新核素Pt-202的合成与鉴别,实现了我国在新核素合成领域零的突破;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台超灵敏小型回旋加速器质谱仪;研制生产出我国第一个载入国家药典的放射性药物。承建并运行的上海光源是一台高性能的中能第三代同步辐射光源,由中国科学院与上海市政府共同向国家建议和建设,于2004年底开工,按期于2009年4月竣工。上海光源是目前世界上性能最好的第三代中能同步辐射光源之一,也是我国迄今为止用户最多的大科学装置,是面向国内外用户开放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型科学研究平台。获各类科技奖项200余项。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及其团队荣获“2011年度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2012年度上海市科技进步特等奖”、“2013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重离子核反应的集体效应、奇异核产生及其性质研究”、“重质量丰中子新核素的合成鉴别和研究”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相对论重离子碰撞中的反物质探测和夸克物质的强子谱学与集体性质研究”、“多元、协同生物传感界面的设计、组装及生物分析应用研究”获上海市自然科学一等奖;“全相干自由电子激光的前沿实验研究与新原理探索”荣获2018年度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上海光源国家重大科学工程”、“突破钍基核能系统核心技术,建成原型系统”入选中科院“十二五”重大科技成果及标志性进展。“合成新核素铂-202”、“发现反氦核”、“建成上海光源”和“钍基熔盐堆核能系统研发”等四个成果入选“中国科学院改革开放40年40项标志性科技成果”。

上海应物所坚持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与英国、瑞士、德国、意大利、俄罗斯、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新加坡、泰国、巴西等国家的科学研究机构建立了正式的所级合作关系,如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英国DIAMOND,瑞士PSI,德国BESSY-II,意大利ELETTRA、INFN,日本的SPring-8、KEK、韩国PLS、新加坡SSLS、澳大利亚的Aus Synch、美国的BNL、ANL、LBNL、SLAC。先进核能创新研究院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俄罗斯门捷列夫化工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加拿大核科学实验室签订了合作协议。

主办《核技术》《核科学技术(英文版)》《辐射研究和辐射工艺学报》等学术刊物。上海市核学会、中国核学会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分会挂靠本所。

上海返回
异合大数据
文化影视 食品餐饮 服饰鞋帽 数码电器 美妆日化 母婴玩具 首饰礼品 家具家纺 日用百货 批发零售 休闲娱乐 交通物流 医药卫生 教育培训 体育 旅游 金融 信息科技 邮电通信 房产物业 生活服务 公共慈善 企业服务 广告印包 外贸外包 工程建设 建材装修 纺织皮草 安防劳保 电子照明 电工电气 国防军工 能源环保 机械设备 原材料 农林牧渔
全球大数据